1、抛光液组成:为了保证化学抛光的效果,必须使金属表面溶解,并在表面形成前述的液体膜或固体膜。化学抛光液的基本组成一般包括腐蚀剂、氧化剂、添加剂和水。其中,腐蚀剂是主要成分,主要使工件在溶液中溶解;氧化剂和添加剂可抑制腐蚀过程,使反应朝有利于抛光的方向进行;水对溶液浓度起调节作用,便于反应产物的扩散。
用作金属溶解的成分一般是酸,其中用得较多的是H2S04、HN03、HC1、H3PO、HF等强酸,而对铝那样的两性金属,也可用NaOH,在这些酸中由于高浓度的磷酸和硫酸都具有较高的黏度,可形成液体膜扩散层,故这种成分具有两种功能。这也是在化学抛光液的组成中主要采用磷酸和硫酸的原因。为了提高黏度,使扩散层容易形成,也可加进明胶或甘油等能提高黏度的添加剂。为了促进固体膜的形成,则需加入以硝酸或铬酸为主的强氧化剂。
2、抛光时间:化学抛光存在一个最佳抛光时间范围。若时间过短,只能获得没有光泽的梨皮状表面;若时间过长,不仅溶液损失增大,而且加工表面会出现污点或斑点。而这个时间范围受材料、抛光液组成及抛光温度等因素的影响,通常难以预测,只能通过实验测定。化学抛光中往往同时产生氢气,这是在抛光具有氢脆敏感性材料时必须注意的问题。另外抛光液温度高达100~200CC时,还会发生退火作用。为了把氢脆和退火作用的影响降到最低,就必须在最适温度范围内选择尽可能短的抛光时间。
3、抛光温度:化学抛光时,溶解速度随着抛光液温度的提高而显着增加。此外,强氧化性的酸在高温时的氧化作用会变得很显着。在化学抛光中,由于这些酸的溶解作用和氧化作用会同时发生,故多数情况下都是把抛光液加热到较高温度来进行抛光的。
需要提供温度来进行抛光的金属有钢铁、镍、铅等,若温度低于某一定值,就会失去光滑的腐蚀表面,故存在一个形成光泽面的临界点,在临界点以上的温度范围内抛光效果较好。而这个温度范围又因液体的组成不同而异,如果高于这个温度范围,会形成点蚀、局部污点或斑点,使整个抛光效果降低。此外,温度越高,材料的溶解损失也越大。